小编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
一个985计算机专业毕业,年薪30w的人,去掉吃穿,租房,五险一金…会存多少钱呢…
Ps:大厂指阿里,腾讯,拼多多等,存款指净存款,包括固定资产。
举个例子吧:
2006年,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毕业,进入Google中国;
2009年,加入创新工坊,与李开复共同孵化创建友盟;
2013年,把公司以8000万美金卖给阿里;加入阿里;
2017年,任淘宝总裁
2019年,兼任天猫总裁
2020年,任集团高级副总裁
2020年4月,黑天鹅事件爆发,遭遇阿里严厉处罚
按JF34岁时候,身价应该几十亿美金不成问题吧
这样的例子相信对大部分都是没有参考意义,毕竟大部分人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。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,对中年危机这个问题更加同身受。
身处互联网行业,许多人也算赶上了最近10年行业的发展红利,幸运地攒下了房、车和一定的存款。
有人会想,自己获得的东西其实一大部分是行业红利所馈赠的,而非自身能力和努力的等价交换。
可能我获得的全部中,也许只有50%是自己努力获取,另外50%是国运和行业趋势所得。自问和其他行业的同等级水平的资深人士相比,我并不比他们强,不应该获得这样额外的收益。
不是因为我谦虚谨慎,而是需要有更深的自我认知,特别在35岁之后,走向人生的下半场,这盘游戏该怎么玩下去?
人生的下半场游戏,该怎么玩?
以熟悉的互联网行业为例,对年龄的容忍度应该是最低的行业之一了(那肯定会比演艺、体育行业好不少)。
从入行时候本科毕业22岁或者研究生毕业的25岁,到职场生涯的半场时间35岁,大概有10~13年的时间。这段时间的最优解法,我工作10年回头看来应该是这样的:
既然选择了IT互联网行业,就要好好扬长避短,你是前期英雄,就要注意积累前期的公司背景、经验、人脉、资金
比如我们在职场上,最终体现是自己的职位或者title,
如 xxx 公司的 yyy 岗位
阿里巴巴Java研发专家
腾讯大数据总监
京东技术副总裁
在上面的title中,在生涯的前半段,即35岁之前,应该更加需要对 xxx 公司这一点做努力。
譬如,xxx公司中,阿里、腾讯的作用会比唯品会、欢聚时代好使,而谷歌、脸书的作用也会比阿里、腾讯好使刚入行时候选offer的时候,很多对现金比较看重的小年轻,可能为了一个月多1~2k选了一个行业地位稍低的公司,我看这是很不值得的。
说完xxx,再到yyy,yyy是我们职业的职级上升通道,从工程师、专家到总监,甚至在往上总经理、vp、cto等等。
当然,除非祖坟冒青烟,否则我们在大公司是很难做到很高的位置的。
所以,当接近35岁半场结束时候,很多大厂的人会选择出去小厂做一个比较高的岗位,或者自主创业,谋求 yyy 的等级跃升。为啥?
谋求等级跃飞的原因
因为在大厂的精英多如牛毛,总监、架构师岗位就那么几个,一个萝卜一个坑。如果老了还升不上去,还拿什么和小年轻比?
互联网有一个特征,就是你的工作经验,可能是近3~5年的才是最有用的,因为5~10年之前的技术和经验可能绝大部分都淘汰了。不说100%,求别杠,绝大部分是肯定的
在这个道理下,就存在一个现象,工作5年和工作8年的、工作10年和工作13年的,这两组对比,其实能力差距基本和工龄没有任何关系了,甚至工作年限较短的,会有更大的潜力。
这是大部分行业宿命,不论是IT互联网还是什么通信、汽车行业,只是后者这个时间稍晚一点。
在你职业生涯最强势的时候,多买房、理财,避免过渡超前消费。啥出国游啊、名表、音响、车啊啥的,适度就好,别全部闲置资金都都在这些大额享受型消费上。
当接近35岁大关的时候,注意手头上的现金流充足,保持个小几十万的流动资金。万一被动离职了,起码手有余粮心不慌,交房贷、子女教育、养车的钱得预留个至少1年左右的量作为应急资金池。
当到了35岁以后的中后期,也不是全部码农都玩不好这个游戏,很多技术专家、架构师、经理、总监们,都是从原来的前期英雄逐步过渡为后期英雄。
他们也是从前期打怪升级过来的,多观察身边的这类人,是否具备某些个人特点,譬如格局、沟通、担当、情商等等的一些软实力?
· 我们自身能否刻意培养一下这些软技能,而非只顾着闷头干活?
· 过渡痴迷技术未必是好事,能否在产品、业务、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?
· 如果35岁从大公司被赶出来了,能否去小公司做个伪后期?
· 即便不做技术了,能否从之前工作中积累到一些人脉、合作关系去开拓新的职业道路?
如果都没有,我只想做技术,也是可以的,但前提是选择一个未来几年都能长期存在的技术方向,即别选什么塞班系统、flash之类的淘汰方向。
找到一个靠谱方向后,深入之,并达到业界最好的Top20%以上的水平,做一个靠硬实力吃饭的技术专家。
其实硬核技术专家、架构师们的职业稳定性通常比管理岗还要更强,因为各家公司的管理坑位是非常有限的,一个萝卜一个坑,不可能各个10年工作经验的码农都能升到经理、总监。
技术专家的盘子是稍微大一点了,只要这个技术方向在业界还是存活的,就不难找到同行业中同级别的岗位。
技术人员在怎样的情况下成长最快?
是听了一场infoQ技术分享?还是读完了一本技术书?
都不是,而是能跟得上一个高速发展的业务项目。
如果你能跟着这些公司从起步期共同发展,那技术经验和资产积累都是能爆发式增长。
比如能参与阿里云、微信、双十一等,从0到1,再到N的过程,你想做个水货、想穷都难。
所以说,不管在什么行业,掌握个人硬实力还是比较靠谱的,或许有一天这就成为你的底牌了。
前面说了那么多,可能对30大几的朋友来说都是马后炮了,但希望给更多年轻的朋友看到,鼓励他们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。祝大家在职场发展上,一帆风顺前程似锦!
本期话题就到这里了,我们下期分享见。也欢迎选择【篱笆教育】,在职场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