篱笆教育学姐前言:
思维模式(mindset)的差异 —— 想要真正融入北美职场,本质上就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,让它与当地的职场逻辑对齐。
如今,我在两家北美大厂待过,既做过一线执行,也担任过管理岗位。这些年里,出过不少洋相,也办过不少傻事,但好在慢慢摸透了北美职场的规则,完成了思维上的转变。现在,我也能以过来人的身份,给刚到北美工作的同事们分享一些实用经验。
头衔不是 “指挥棒”,说服力才是 
“全局观” 这个词,国内企业也常挂在嘴边,但在北美职场,它被赋予了更具体、更重要的意义 —— 你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老板交代的具体任务上,而要留出时间思考 “任务背后的价值”。
比如,你需要主动串联不同工作流之间的关联,搞清楚自己的工作在整个项目中扮演的角色;如果你是工程师或 UX 设计师,不仅要做好专业内的事,还要深入理解产品的业务优先级,甚至能用产品经理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工作 —— 当你介绍 MVP(最小可行产品)时,要从产品愿景、核心目标(northstar)说起;别人和你讨论具体功能时,你要能跳出细节,拉回到 “我们的原则是什么”“整体策略该如何落地” 的层面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从 “执行者” 升级为 “能参与决策的伙伴”。
就拿晋升来说,如果你有晋升的想法,最好在年初就和老板坦诚沟通,明确自己的目标,甚至拉着老板一起制定实现计划。一旦老板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帮你规划,TA 就会更有责任帮你推进这件事。
来美国之前,总听人说 “中国人说话委婉,外国人说话直接”。可真正体验后才发现,这种说法完全是误解。北美职场的沟通,其实藏着很多 “话术技巧”:有时候对方说的全是客气话,但如果你不仔细听,甚至可能听不出人家是在委婉地表达不满。
篱笆教育曾遇到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:我问邻居家 8 岁的孩子 “想喝果汁还是可乐”,他回答:“谢谢你给我这么多选择,我之后可能会想喝点什么,但现在不渴,真的很感谢你!” 要是换作国内的孩子,大概率会直接说 “不喝”。
到了绩效评估(performance review)或晋升时,这些 “主动创造” 的经历会成为你的重要 “故事素材”;而如果你只有 “执行任务” 的经历,就会显得竞争力不足。所以,想要在北美职场立足,既要做好 “分内事”,也要敢于 “找事做”—— 遇到机会别犹豫,先尝试做出来,再去争取认可。
把中国人的 “优势”,变成职场加分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