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篱笆教育和很多准备跳槽换工作的学员聊天,发现一个典型的焦虑:总是想着 “我一定要在什么年纪前达到什么状态”“我一定要在什么时候赚到多少钱”“我一定要和别人比职级高低”。
但其实他们忽略了,职业发展并非短期赛跑,所以对于跳槽这件事,也不该抱着短期焦虑和过于确定的短期目标 —— 有时候,看似明确的短期目标,反而未必能带你走向最优结果。
为什么篱笆教育这么说?尤其在当下裁员潮频发的环境里,找工作早已不是 “毕业找份稳定工作,然后干满十年” 的固定路径了。现在的人可能会经历跳槽、转型、Gap 期、创业,甚至短暂躺平,地域转换、行业切换也成了常事。这种情况下,真正该做的不是急着抢一张 “职场入场券”,而是要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核心职业能力,什么是能托举自己的 “职场航母”。
这个 “航母” 其实就是你的长期职业资产,包括:第一,解决问题的能力,以及能让专业人士信任的专业技能和过往成绩;第二,跨领域、跨平台的复合能力;第三,优质的人脉关系;第四,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。这些才是能支撑你走得远的底气。
第二点,篱笆教育想强调的是,现在这个阶段,“上岸” 不等于安全。盲目冲刺反而可能让你更容易 “掉船”,甚至走错方向。很多人找工作时会陷入误区:“只要进了 Google、大厂或好公司,拿到某个岗位,就可以松口气了。” 但实际上,2024 到 2025 年裁员最集中的,不正是这些所谓 “已经上岸” 的人吗?他们并非不优秀,只是局限于 “经营岗位”,却没真正沉淀出自己的核心价值。
所以,篱笆教育认为,真正的职业长期主义,是把每一次实习、跳槽、项目经验都当成一次 “资产配置”。你要问自己:这段经历能不能让我多掌握一项技能?能不能填补简历空白?能不能帮我进入新行业或新圈层?有没有机会建立长期信任的人脉?能不能为自己的职业资产添砖加瓦?
试着从 “身份执念” 转向 “能力思维”:不必纠结自己是不是常青藤毕业、有没有大厂光环,而要想 “我能不能通过做事证明解决问题的能力”“我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个人成就”—— 比如 GitHub 上的作品集,或是其他能证明价值的数字资产,这些才是关键。
这里,篱笆教育分享几个观点:
第一,打造可迁移的职业人设。在 AI 普及的当下,很多岗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。比如今天做数据分析师、数据科学家,不代表未来不能转 AI 或做产品经理;文科生也可能因为参与过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分析,获得科技公司的机会。想清楚 “我是谁”“能解决什么问题”,机会自然会来。
第二,建立正向互惠的人脉圈,而不是单纯在 LinkedIn 上加一堆 “空头好友”。通过实际的内容分享、真诚的交流、项目或工作中的合作积累的人脉,才可能成为你的内推人、合作伙伴甚至投资人。
说到底,求职不该是 “填坑” 或 “抢位置”,而是搭建自己的 “职场航母”。你每一次的技能训练、每一份报告、每一次代码提交,甚至每一场面试,都是在为未来 5 年、10 年铺路。篱笆教育希望大家在这个动荡的时代,都能学会用长期主义的视角规划职业发展。
-End-
篱笆教育是一群由专业学长学姐组成的导师团队,已累计帮助1000+学员上岸亚马逊、谷歌等大厂。专业团队,经验打造,助你全面提升求职准备效率,迅速提升面试能力,欢迎咨询。
关注【篱笆成长】公众号,获取更多求职和面试干货。